香港大學排名榜的五種偏頗

2014-03-20 07:00 pm | 瀏覽次數 : 6669

           香港大學排名榜素來惹人注目,不少機構定期發表,像香港大學今年全亞洲排名第幾,科技大學上升了多少位等,好不熱鬧。量度的指標,名目繁多,堂煌大觀,例如「學術聲譽」、「論文引用率」、「畢業生起薪點」、「僱主意見調查」……等。香港大學排名榜,是否就是理想的選校準則?有否想過,大學排名榜至少有以下五種偏頗和限制?

       首先,指標流於片面。大學排名榜貎似專業全面的眾多指標,往往過於狹隘和重量不重質。例如為人熟悉的國際大學排名榜QS Stars (QS)Times Higher Education (THE),計算論文引用數量時,只包括英文期刊。又如計算「國際教師比例」,對香港等依賴外地人才之大學甚為有利,把歐美本土人才眾多的大學比下去。計算「國際學生比例」時,香港的優勢更為突出,皆因大學排名榜把大陸學生也算作國際學生。再者,教學質素和學生進步等更為重要的質素,難以量化。

 

 香港大學排名榜的五種偏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Image courtesy of Robert Radford at FreeDigitalPhotos.net)

 

       第二、意見評分易帶主觀偏差。此見於大學排名榜之意見調查部份,例如訪問僱主,其容易偏愛於自己母校畢業的師弟妹,或受名氣影響,予名校畢業生較高分數。此外,聲譽部份由院校教員或行家評分,但多數受訪者只曾在一兩間院校任職,無從比較,僅以主觀印象評斷。

       第三、為達宣傳效果改變評分準則。香港大學排名的變動最惹人觸目,為吸引公眾目光,排名機構往往每年改變評分準則,刻意造成排名上落變動,促使傳媒大肆報導,達致免費宣傳,提高排名榜的地位。此種變化,自然難言反映院校質素。

       第四、院校提交數據未經審核。大學排名榜的評分數據,部份由院校提供,且不經獨立審核。美國曾有幾間大學為求提高排名,竟使用虛假數據作弊,影響排名榜的可靠程度。

       最後,排名機構有利益衝突。好些機構既每年排名,卻又向院校提供收費諮詢和評級服務,或收受贊助,瓜田李下,難免令人猜疑國際大學排名機構是否公正客觀。

       由此可見,如同許多的評分制度一樣,香港大學排名榜亦有其限制,學子升學參考一下無妨,若過份看重,奉作權威,則易失之偏頗,流於表面。畢竟大學的功用,在於啟廸思維,不在爭逐名位。

 

 

 

(可參看〈送孩子入大學的「回報率」如何?〉。)

 



(不會公開)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