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幼兒教育,為何禁止「贏在起跑線」?

2014-06-02 11:30 am | 瀏覽次數 : 10491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香港許多家長採取的幼兒教育,為能「贏在起跑線」,情願孩子犧牲睡眠和遊戲的時間,埋首於大量的習作操練。調查發現,本港兒童近七成要做課堂外的補充練習;六成半每天的睡眠時間,少於專家建議的九小時;近五成每天的遊戲時間不足一小時;更有一成三每天學習五小時或以上(註一)諾貝爾獎,應也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認同的成就吧?那不妨細味一下,人口僅八千二百萬,卻贏得歷史上一半諾貝爾獎的德國(包括已移民外國的裔人),其幼兒教育與我們有何不同?

        我們希望孩子年紀小小英語便琅琅上口,即好是數學神童,方算是贏在起跑線。在德國的憲法中,第七條第六款明令禁止設立先修學校,即幼兒教育班,不准幼兒園教授我們趨之若騖的讀寫計算,原因是避免過度發展孩子的智力,揠苗助長,使其大腦變得只懂儲存知識而不會思考。愛因斯坦說過,「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」。

 

德國幼兒教育,為何禁止「贏在起跑線」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(Image courtesy of photostock FreeDigitalPhotos.net)

 

       我們要求孩子文武雙全,課餘要學游泳四式、琴棋書畫,才是傑出兒童。德國的幼兒教育卻認為,孩子的「唯一要務」是快樂成長,盡情玩耍。大人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,確保其玩耍的權利和愉快的童年。若非要「教育」幼兒不可的話,範圍亦應只限於三方面:禮貌、品格的灌輸;鼓勵動手制作,主動做事,例如手工;陶冶性情、控制情緒和培養領導力。

       我們著重孩子班上的同學是否年齡程度相近,老師是否教得夠多東西。德國教育制度,卻把全部幼兒園混齡編班,沒有大中小班,不同年齡的統統混在一起上課,使孩子接觸和熟悉各種友儕間相處溝通的行為。老師注重的是孩子興趣的培養、在玩耍中所表現出來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力,透過遊戲、聽故事、唱歌、做勞作、會話和接觸大自然等活動,培養其自尊心、自信心、互相信任、責任感、語言、思維、專注等能力。

       更有趣的是,我們呵護嬌養,外傭祖母服侍周到,孩子十指不沾陽春水,只管全副精神「贏在起跑線」,才算矜貴。德國的幼兒教育理念,主張萬勿使幼兒園變成學校,法律竟更規定,孩子要幫父母洗碗、掃地和買東西,以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  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德國裔人拿走了有史以來諾貝爾獎總數的一半,世界上其餘的六十多億人只能取得剩下的一半。閣下會給予孩子那一種幼兒教育

  


  

註一:〈催谷學習65%兒童唔夠瞓〉東方日報,二○一一年十一月廿一日
  



(不會公開)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