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心理學「古典條件制約理論」,戒掉孩子壞習慣
2015-09-04 02:00 pm |
瀏覽次數 : 4005
孩子學習懶散,陋習多多,屢勸不改,家長氣急敗壞?試運用心理學家之「古典條件制約理論」,助其戒掉壞習慣,自己亦免得勞氣。
十九世紀的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(Ivan Petrovich Pavlov),發明了享負盛名的「古典條件制約理論」,成為行為心理學派的基礎理念。其理論指出,透過訓練,人類和動物皆能養成條件反射,改變行為。
他的實驗發現,狗隻原先只會在看到食物時,才會流口水,聽到鈴聲並不會。可是,當食物和鈴聲,經過反覆多次同時出現後,狗隻會習以為常,見到它們便流口水,養成條件反射。
最後,拿掉食物,單單向狗隻展示食物,牠也會流口水,行為改變了。
(Image courtesy of -=RoBeE=- at Flickr)
如何將此理論應用在日常教兒育女之上?例如孩子每每於溫習一段時間後,便沒精打釆,神游窗外,媽媽總得雷霆暴喝,收拾一番才得繼續。可試先放下課本,離開書桌,不瞅不睬一陣子,方來暴喝。多次之後,孩子看見媽媽停下離開,意識到出雨欲來,為免捱駡,趕快收拾心神,媽媽則省卻勞氣傷神。
又例如孩子今天起床下課後,沒有執拾好床舖衣物,下午便不能吃茶點;卡通片在十一時播放,在十時半已無心閱讀,到時便不得開電視等。
明乎其理,應用「古典條件制約理論」教導子女的方式很多,欲有效運用,關鍵是「非制約刺激物」(實驗中的食物),與「制約刺激物」(鈴聲),是否經常相伴而來?「制約刺激物」(鈴聲)出現後,跟「非制約刺激物」(食物)出現的相距時間愈短,愈易奏效。
想到了以它來戒掉孩子那一種壞習慣了嗎?